姓名:杨利明
性别:男
在岗性质:全职硕导
最高学位: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毕业学校:湖南大学
行政职务:无
所在院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13576008526
电子邮箱:yangliming0809185@126.com
2017.07 ~ 2021.12 南昌航空大学 讲师
2021.12 ~ 至 今 南昌航空大学 副教授
2016.02 ~ 2017.06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 联合培养
2012.09 ~ 2016.01 湖南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硕博连读
2008.09 ~ 2012.07 安徽师范大学 化学(教育) 学士
[1] 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退役锂电池柔性上料-安全破碎-智能分选及廉价组份高值利用技术,2022.01-2024.12,在研,课题负责人
[2] 中节能环保投资发展(江西)有限公司横向课题,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研发服务(No. HK202102145),20万,2021.05-2023.05,在研,项目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胍基离子型磺酸化COF敏感膜电极的定向构筑及Cr(VI)资源化回收机制(No. 52060018),34万,2021.01-2024.12,在研,项目负责人
[4] 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电动汽车电池材料高效清洁回收利用技术及产业化(No. 20201BBE51007),50万,2021.01-2023.12,在研,项目负责人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负极材料包覆层修复与增值利用机制(No. 2019YFC1907900),85.5万,2020.01-2022.12,在研,子课题负责人
[6]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基于多孔材料的串联式PRB地下水重金属资源化技术(No. 2019ZD001),60万,2019.11-2021.12,在研,子课题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电刺激的石墨烯基微生物电极构建与去除抗生素类微污染物的增效机制(No. 51808279),23万,2019.01-2021.12,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复杂钨锌多金属矿选矿废水分级循环与节水减污技术(No. 2018YFC0406400),300万,2018.07-2021.07,已结题,重要参与
[9]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诱导吸附与电刺激的微生物电极构建与去除抗生素类微污染物的增效机制研究(No. kf2018009),5万,2018.08-2020.08,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10]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石墨烯基微生物电极的构建及抗生素污染物去除研究(No. GJJ170616),2万,2018.01-2019.12,已结题(获优秀),项目负责人
[11] 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工业复杂废水中重金属镍离子的电化学选择性回收资源化与沉积机制研究(No. ES201880053),2万,2018.01-2019.12,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12] 南昌航空大学博士启动基金,三维石墨烯-聚合物微生物电极的精细构建及抗生素类污染物去除与机制研究(No. EA201702384),10万,2017.09-2019.12,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年度),废旧锂电池“因材施策”高值清洁回收技术及产业化,排名第二
[2] 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20年度),高选择性吸附材料设计与开发及在稀贵金属回收中的应用,排名第四
[1]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编号:CIAR20211024062QZ,2021.10-2026.10)
[2]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2021.05-2023.05)
[3]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客座编辑(Guest Editor)
[4]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
[5] 有色金属智库认证专家(编号:YSZK2020090550)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7] 江西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执业证号:360018035025)
[8]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9] IWA国际水协会会员(Membership Number: 1622115)
[10] 江西省生态学会会员
[11] 江西赣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专家(2019.06-2022.06)
[12] 江西省科技厅专家库项目评审专家
[13] 国际期刊独立审稿人:Wat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ano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20余本期刊
长期从事退役锂电池回收技术、理论及产业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篇,IF=9.028)、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4篇,IF=10.204)、Water Research(1篇,IF=11.236)、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篇,IF=9.621)、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1篇,IF=10.618)、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7篇,IF=13.273)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7篇(其中IF>10论文38篇,H-index=24,总引用1734次,最高单篇他引116次,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ESI热点论文),以第一(含共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篇(其中IF>10论文14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项(已授权13项),申请PCT美国专利4项(已授权1项),撰写Elsevier英文专著1章节,参与制定有色金属行业标准1项。